1月29日,中電聯發布了《2018-2019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,《報告》提出,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.2億千瓦、同比減少605萬千瓦。其中,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新增總裝機的73.0%。“5•31光伏新政”出臺后,光伏發電增速放緩,全年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比上年下降16.2%;國家加快推進和實施光伏扶貧政策,西部地區新增太陽能發電比重同比提高7.8個百分點。東、中部地區新增風電裝機占比為64.2%、太陽能發電裝機占比為72.2%。
一、2018年度全國電力供需狀況
(一)全社會用電量實現較快增長、電力消費結構繼續優化
根據中電聯快報,2018年,全國全社會用電量6.84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8.5%、同比提高1.9個百分點,為2012年以來最高增速;各季度同比分別增長9.8%、9.0%、8.0%和7.3%,增速逐季回落,但總體處于較高水平。全國人均用電量4956千瓦時,人均生活用電量701千瓦時。主要特點有:
一是第二產業及其制造業用電量增長較快,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領漲。2018年,第二產業用電量4.72萬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7.2%,增速為2012年以來新高,同比提高1.7個百分點,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5.0個百分點。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.2%,各季度增速分別為6.5%、8.0%、7.0%和6.2%。從幾大類行業來看,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[1]用電量同比增長9.5%,與同期技術進步、轉型升級的相關產業和產品較快增長態勢基本一致。四大高載能行業[2]用電量增長6.1%,增速同比提高1.2個百分點,各季度增速分別為4.8%、5.3%、7.3%和7.0%,因國家和地方“穩投資”等措施逐步發力,并受上年低基數影響,下半年增速回升。消費品制造業[3]用電量增長5.5%,各季度增速分別為5.7%、7.9%、5.1%、3.5%,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趨勢相吻合。
二是第三產業用電量繼續快速增長。全年第三產業用電量1.08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2.7%,增速同比提高2.1個百分點;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.9個百分點,比上年提高0.5個百分點。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增長23.5%,繼續延續近年來的快速增長勢頭,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增速均超過60%;批發和零售業用電量增長12.8%,其中充換電服務業用電量增長70.8%;受電氣化鐵路、城市公共交通運輸、港口岸電、裝卸搬運和倉儲業等用電持續快速增長拉動,交通運輸、倉儲和郵政業用電量增長11.7%。
三是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快速增長。全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685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0.3%,增速同比提高2.6個百分點;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.4個百分點,比上年提高0.4個百分點。隨著城鎮化率和城鄉居民電氣化水平的持續提高,以及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、居民取暖“煤改電”的大力推進,尤其在氣溫因素的作用下,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溫負荷快速增長,帶動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快速增長。
四是畜牧業和漁業帶動第一產業用電量快速增長。全年第一產業用電量728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9.8%,增速同比提高2.3個百分點。其中,畜牧產品、漁業產品規?;a逐步增多,帶動畜牧業、漁業用電量分別增長17.4%和11.0%。
五是電力消費結構持續優化。第二產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69.0%、比上年降低0.8個百分點。其中,四大高載能行業用電量比重比上年降低0.6個百分點;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比重提高0.1個百分點。第三產業、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比重分別提高0.6和0.2個百分點,第一產業用電量比重為1.1%,與上年持平。
六是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省份增速相對較高。東、中、西和東北地區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6.9%、9.6%、10.9%和6.9%,比上年分別提高1.7、2.3、1.8和2.3個百分點;用電量占全國比重分別為48.3%、19.0%、26.9%、5.8%。其中中部、西部同比分別提高0.3和0.2個百分點,東部、東北地區分別下降0.3和0.2個百分點。全國31個省份用電量均實現正增長;除福建、山東外,其余13個用電量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均屬于中、西部地區。
(二)電力生產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,高質量發展成效初步顯現
截至2018年底,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9.0億千瓦、同比增長6.5%。其中,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.7億千瓦,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0.8%、比上年提高2.0個百分點。分類型看,水電裝機3.5億千瓦、火電11.4億千瓦、核電4466萬千瓦、并網風電1.8億千瓦、并網太陽能發電1.7億千瓦?;痣娧b機中,煤電10.1億千瓦、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53.0%,比上年降低2.2個百分點;氣電8330萬千瓦,同比增長10.0%。全國發電裝機及其水電、火電、風電、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。電力供應主要特點有:
一是發電裝機綠色轉型持續推進。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.2億千瓦、同比減少605萬千瓦。其中,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新增總裝機的73.0%。“5•31光伏新政”出臺后,光伏發電增速放緩,全年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比上年下降16.2%;國家加快推進和實施光伏扶貧政策,西部地區新增太陽能發電比重同比提高7.8個百分點。東、中部地區新增風電裝機占比為64.2%、太陽能發電裝機占比為72.2%。全國新增煤電2903萬千瓦、同比少投產601萬千瓦,為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。
二是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快速增長。全國全口徑發電量6.99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8.4%。其中,非化石能源發電量2.16萬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11.1%,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30.9%、比上年提高0.6個百分點。水電發電量1.23萬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3.2%,火電發電量4.92萬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7.3%。全國并網太陽能發電、風電、核電發電量分別為1775、3660、2944億千瓦時,同比分別增長50.8%、20.2%、18.6%。新能源發電已成為內蒙古、新疆、河北、山東、寧夏、山西、江蘇、黑龍江、安徽、吉林等14個省份第二大發電類型。
三是各類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均同比提高。2018年,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862小時,同比提高73小時。其中,水電3613小時,提高16小時;火電4361小時,提高143小時;核電7184小時,提高95小時;并網風電2095小時,為2013年以來新高,比上年提高146小時;并網太陽能發電1212小時,提高7小時。
四是棄風棄光問題繼續得到改善。各級政府和電力企業等多方共同努力,多措并舉推進清潔能源消納。2018年,全國棄風電量277億千瓦時,平均棄風率7%,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;全國棄光電量54.9億千瓦時,平均棄光率3%,同比下降2.8個百分點。華北、西北、東北地區風電設備利用小時分別比上年提高102、215和236小時,西北、東北地區太陽能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分別提高66和65小時。
五是110千伏及以下電網投資比重提高。全國電網投資5373億元,同比增長0.6%。其中,±1100千伏、1000千伏投資分別增長111.5%和6.8%;110千伏及以下投資增長12.5%,占全部電網投資的比重為57.4%、比上年提高4.5個百分點。全國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容量2.2億千伏安、同比下降8.9%;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3.77萬千米、同比增長14.0%;新增直流換流容量3200萬千瓦、同比下降59.5%。全年投產1個特高壓項目,為內蒙古上海廟至山東臨沂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。截至2018年底,全國跨區電網輸電能力達到1.36億千瓦。
六是跨區跨省送電量快速增長。全年全國跨區、跨省送電分別完成4807和12936億千瓦時,同比分別增長13.5%和14.6%,增速同比分別提高1.4和1.9個百分點。特高壓項目推動跨區跨省送電,其中山西晉北-江蘇淮安、寧夏靈州-浙江紹興特高壓線路輸電量分別拉動全國跨區送電量增長2.0和4.2個百分點。
七是電力燃料供需總體平衡,地區性時段性偏緊,煤電企業經營仍比較困難。反映電煤采購成本的CECI5500大卡綜合價波動區間為571-635元/噸,各期價格均超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《關于印發平抑煤炭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備忘錄的通知》(發改運行〔2016〕2808號)規定的綠色區間(價格正常)上限,國內煤電企業采購成本居高不下。2018年全年全國火電企業虧損面仍近50%。
一、2018年度全國電力供需狀況
(一)全社會用電量實現較快增長、電力消費結構繼續優化
根據中電聯快報,2018年,全國全社會用電量6.84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8.5%、同比提高1.9個百分點,為2012年以來最高增速;各季度同比分別增長9.8%、9.0%、8.0%和7.3%,增速逐季回落,但總體處于較高水平。全國人均用電量4956千瓦時,人均生活用電量701千瓦時。主要特點有:
一是第二產業及其制造業用電量增長較快,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領漲。2018年,第二產業用電量4.72萬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7.2%,增速為2012年以來新高,同比提高1.7個百分點,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5.0個百分點。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.2%,各季度增速分別為6.5%、8.0%、7.0%和6.2%。從幾大類行業來看,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[1]用電量同比增長9.5%,與同期技術進步、轉型升級的相關產業和產品較快增長態勢基本一致。四大高載能行業[2]用電量增長6.1%,增速同比提高1.2個百分點,各季度增速分別為4.8%、5.3%、7.3%和7.0%,因國家和地方“穩投資”等措施逐步發力,并受上年低基數影響,下半年增速回升。消費品制造業[3]用電量增長5.5%,各季度增速分別為5.7%、7.9%、5.1%、3.5%,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趨勢相吻合。
二是第三產業用電量繼續快速增長。全年第三產業用電量1.08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2.7%,增速同比提高2.1個百分點;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.9個百分點,比上年提高0.5個百分點。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增長23.5%,繼續延續近年來的快速增長勢頭,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增速均超過60%;批發和零售業用電量增長12.8%,其中充換電服務業用電量增長70.8%;受電氣化鐵路、城市公共交通運輸、港口岸電、裝卸搬運和倉儲業等用電持續快速增長拉動,交通運輸、倉儲和郵政業用電量增長11.7%。
三是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快速增長。全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685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0.3%,增速同比提高2.6個百分點;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.4個百分點,比上年提高0.4個百分點。隨著城鎮化率和城鄉居民電氣化水平的持續提高,以及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、居民取暖“煤改電”的大力推進,尤其在氣溫因素的作用下,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溫負荷快速增長,帶動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快速增長。
四是畜牧業和漁業帶動第一產業用電量快速增長。全年第一產業用電量728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9.8%,增速同比提高2.3個百分點。其中,畜牧產品、漁業產品規?;a逐步增多,帶動畜牧業、漁業用電量分別增長17.4%和11.0%。
五是電力消費結構持續優化。第二產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69.0%、比上年降低0.8個百分點。其中,四大高載能行業用電量比重比上年降低0.6個百分點;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比重提高0.1個百分點。第三產業、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比重分別提高0.6和0.2個百分點,第一產業用電量比重為1.1%,與上年持平。
六是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省份增速相對較高。東、中、西和東北地區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6.9%、9.6%、10.9%和6.9%,比上年分別提高1.7、2.3、1.8和2.3個百分點;用電量占全國比重分別為48.3%、19.0%、26.9%、5.8%。其中中部、西部同比分別提高0.3和0.2個百分點,東部、東北地區分別下降0.3和0.2個百分點。全國31個省份用電量均實現正增長;除福建、山東外,其余13個用電量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均屬于中、西部地區。
(二)電力生產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,高質量發展成效初步顯現
截至2018年底,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9.0億千瓦、同比增長6.5%。其中,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.7億千瓦,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0.8%、比上年提高2.0個百分點。分類型看,水電裝機3.5億千瓦、火電11.4億千瓦、核電4466萬千瓦、并網風電1.8億千瓦、并網太陽能發電1.7億千瓦?;痣娧b機中,煤電10.1億千瓦、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53.0%,比上年降低2.2個百分點;氣電8330萬千瓦,同比增長10.0%。全國發電裝機及其水電、火電、風電、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。電力供應主要特點有:
一是發電裝機綠色轉型持續推進。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.2億千瓦、同比減少605萬千瓦。其中,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新增總裝機的73.0%。“5•31光伏新政”出臺后,光伏發電增速放緩,全年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比上年下降16.2%;國家加快推進和實施光伏扶貧政策,西部地區新增太陽能發電比重同比提高7.8個百分點。東、中部地區新增風電裝機占比為64.2%、太陽能發電裝機占比為72.2%。全國新增煤電2903萬千瓦、同比少投產601萬千瓦,為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。
二是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快速增長。全國全口徑發電量6.99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8.4%。其中,非化石能源發電量2.16萬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11.1%,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30.9%、比上年提高0.6個百分點。水電發電量1.23萬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3.2%,火電發電量4.92萬億千瓦時、同比增長7.3%。全國并網太陽能發電、風電、核電發電量分別為1775、3660、2944億千瓦時,同比分別增長50.8%、20.2%、18.6%。新能源發電已成為內蒙古、新疆、河北、山東、寧夏、山西、江蘇、黑龍江、安徽、吉林等14個省份第二大發電類型。
三是各類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均同比提高。2018年,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862小時,同比提高73小時。其中,水電3613小時,提高16小時;火電4361小時,提高143小時;核電7184小時,提高95小時;并網風電2095小時,為2013年以來新高,比上年提高146小時;并網太陽能發電1212小時,提高7小時。
四是棄風棄光問題繼續得到改善。各級政府和電力企業等多方共同努力,多措并舉推進清潔能源消納。2018年,全國棄風電量277億千瓦時,平均棄風率7%,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;全國棄光電量54.9億千瓦時,平均棄光率3%,同比下降2.8個百分點。華北、西北、東北地區風電設備利用小時分別比上年提高102、215和236小時,西北、東北地區太陽能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分別提高66和65小時。
五是110千伏及以下電網投資比重提高。全國電網投資5373億元,同比增長0.6%。其中,±1100千伏、1000千伏投資分別增長111.5%和6.8%;110千伏及以下投資增長12.5%,占全部電網投資的比重為57.4%、比上年提高4.5個百分點。全國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容量2.2億千伏安、同比下降8.9%;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3.77萬千米、同比增長14.0%;新增直流換流容量3200萬千瓦、同比下降59.5%。全年投產1個特高壓項目,為內蒙古上海廟至山東臨沂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。截至2018年底,全國跨區電網輸電能力達到1.36億千瓦。
六是跨區跨省送電量快速增長。全年全國跨區、跨省送電分別完成4807和12936億千瓦時,同比分別增長13.5%和14.6%,增速同比分別提高1.4和1.9個百分點。特高壓項目推動跨區跨省送電,其中山西晉北-江蘇淮安、寧夏靈州-浙江紹興特高壓線路輸電量分別拉動全國跨區送電量增長2.0和4.2個百分點。
七是電力燃料供需總體平衡,地區性時段性偏緊,煤電企業經營仍比較困難。反映電煤采購成本的CECI5500大卡綜合價波動區間為571-635元/噸,各期價格均超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《關于印發平抑煤炭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備忘錄的通知》(發改運行〔2016〕2808號)規定的綠色區間(價格正常)上限,國內煤電企業采購成本居高不下。2018年全年全國火電企業虧損面仍近50%。

標簽:光伏要聞
文章來源:
劉夕一
版權聲明:
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